<翅仔舞世界
>從2002.2.16發表第一篇文章以來至今成為當今翅仔舞迷最熱門
的網站,本篇特列入其首頁圖片及文章如下。(2006.01.17)

| 翅仔舞的今昔和未來——呆佬 概念 翅仔舞,又名切仔舞, 或名為「場邊舞」, 香港有人稱為「A」舞﹙因舞姿像A字﹚, 是台灣特有的社交舞, 但伴隨台商、台灣觀光客的腳步, 也悄悄登陸了大陸開放城市 和新加坡等華人社區。 在台灣,翅仔舞可謂相當普及了。 綜觀台灣的社交舞場, 都有翅仔舞的影子, 甚至有很多舞場 也都標明為「翅仔舞」舞場, 如台北的同領、人人………。 翅仔舞, 在台灣已相同於真正的「社交舞」! 台灣舞場目前跳的翅仔舞, 依音樂的節奏快慢概分為兩種: 快的叫「梭」;慢的稱「蹌」。 但我喜歡依其舞姿, 將渠等稱為「牽牽」與「抱抱」。 嚴格說, 翅仔舞的節奏要比正統舞來得慢些, 很多專門的翅仔舞場, DJ都會將拍子調慢些, 有些舞客甚至心中自有拍子, 常把兩拍、四拍當一拍跳。 沿革 翅仔舞依其舞客的發展先後, 形成三大主流,概述如次: 1舞女帶出來的『純種翅仔舞』 大約二、三十年前, 台灣的舞廳有舞女坐檯, 舞客中不乏常有大肚子的男客, 帶著吃豆腐的心態, 常把舞女抱得緊緊的, 舞女上半身被強抱貼近, 下半身的屁股和腳 就被男舞客的肚子自然往上撐和後伸, 形成特有的舞姿, 隨舞客在探戈音樂中搖來搖去, 這就是今日「蹌」的濫觴; 而六步的吉魯巴舞﹙早期跳的﹚, 舞客也只是牽著舞女 在舞場的邊邊轉來轉去, 而舞女就穿梭其手臂下, 這就是今日「梭」的起源。 這兩種舞後經 舞女和渠等男友﹙三七仔﹚共同發揚, 慢慢普及。 舞女當時身份並不高, 有的兼賣身,有如妓女﹙落翅仔﹚, 有些不良舞客就稱這種舞為「翅仔舞」, 沿用至今。 2男公關帶出來的『斯文翅仔舞』 大約一、二十年前, 台灣女性主義漸抬頭, 男公關應運而生, 但男公關不若舞女有執照, 且女舞客當時也不敢太招搖, 就在地下慢慢滋生。 男公關為討好女客, 素質也常較舞女來得高, 常著西服打領帶,打扮乾淨時髦, 且在舞姿方面加以改良, 少了些三七仔的江湖味, 多了些紳士的溫柔味, 不少女仕就在那情調下練就一身好舞藝。 慢慢的在一些社交舞場﹙媽媽樂﹚中, 就可發現女仕教男仕或帶男公關, 在正統舞場的邊邊繞場, 故有時翅仔舞就被稱為「場邊舞」, 和翅仔舞名一樣, 都有輕蔑之意。 3正統舞腳變身的『大眾翅仔舞』 台灣跳舞人口主要還是一般社會大眾, 上年紀﹙約三十五以上﹚的舞客, 多少都有正統舞的基礎。 這群舞客主流, 有的想嚐嚐翅仔舞的抱抱甜頭美味, 有的不肖跟「老師」學, 有的不甘花錢學,……… 原因不一而足, 約在十年前開始, 慢慢自動改為跳『大眾翅仔舞』, 有樣學樣, 融會一些國標技巧, 形成今日場邊舞的最大族群。 因有正統舞的基礎, 這些人的花步自然就比較多樣化, 蹌時把死給達﹙圓舞曲﹚功夫用上, 就是「死給達蹌」, 但他們仍想多運動和多變化些, 在吉魯巴仍跳正統三步, 死給達﹙圓舞曲﹚也仍跳正統。 以上三種台灣翅仔舞, 目前都有人跳, 但壁壘分明, 有些人感覺跟某某人跳比較合, 就是因為這三種翅仔舞不同門派作祟, 同門派的較易投合。 展望 台灣目前的的翅仔舞風潮, 隨著舞禁開放、女性主義抬頭……等, 目前就像政治發展上的「民粹主義」時代, 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一直在變革中, 如「太空漫步」, 其舞姿、舞步都已走出傳統太遠, 大部份人看了還是未能接受, 但在南部已悄然形成, 誰敢說它日後不會是『另類翅仔舞』! 國際上, 目前流行的十種國際標準舞, 概分為「摩登」、「拉丁」兩大類, 都是西方﹙歐美﹚文明社會的文化產物, 卻沒有東方的, 但東方跳社交舞人口不少, 且現在很多東方 國家都早已進入開發國家之林, 如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等, 都具備發展出 具有東方特色的社交舞﹙文化﹚條件。 台灣帶頭,台北第一, 讓我們共同推廣東方社交舞。 也許在2020年………或那一年, 國際奧會的國標舞運動項目中, 會分為「摩登」、「拉丁」 和「翅仔」…等多種項目。 期許翅仔舞有朝一日 成為第十一和第十二種國標舞…… |
男客帶槍者,請到男請女; 女客帶槍者,請到女請男; 不帶槍者,歡迎自由活動。 白目者,殺無赦! 執法者——荒野大鏢客。
|